校园“共享”不能沦为噱头
随着来自校园的共享单车走红,校园内更多资源也先后走向“共享”,诸如体育场上的篮球、球场边上的储物柜、宿舍里的洗衣机甚至宿舍本身纷纷被拿去“共享”。舆论对此有争议,争议点聚焦于这些“共享物品”是否只是传统租赁业打着共享名义复活,蹭社会热点而已。其实更大的问题在于,共享之前,应该先对资源的产权做一个明晰的界定,搞清楚是否可以拿来共享。
比如,学生搞个篮球共享,总让人感觉怪怪的,好像现在的大学经费紧张到连篮球也给学生买不起。学生打篮球毕竟还是小事,但如果宿舍也拿出来给游客共享,甚至会议室、体育场、实验设备都可以面向社会开放,就有点说不过去了。
在公立学校,所有这些资源的产权归属国家,既不是学校的私产,也不是校外企业的投资,更不是学生入学时携带而来,现在戴上“创新”的帽子,就不分公私,统统拿来共享,恐怕不妥。
公立学校作为非营利机构,不可以随便利用国家资源,开展经营性活动。因为一旦放开限制,受人的逐利本性驱使,经营者很可能会在其他时间也千方百计创造“闲置条件”,以便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经济效益。
如果无论个人或者学校都不赚钱,免费提供给公众使用,那有没有问题?一个正常的社会在福利性待遇上必定是设有门槛的,不会随便在“服务公众”的名义下,任意扩大公共福利的覆盖范围,更不会在旅游等应该由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,搞免费或抵偿的“共享”。
至于把学校厨房等也拿出来共享,由着学生从家里带着食材进校园,“分时租赁”,锻炼厨艺,则不但纯属多余,还极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。今日大学生中有愿望也有能力炒几个菜的,尽可在寒暑假期间,为父母分忧代劳,负责起全家人的一日三餐,这种劳动态度和自立精神,学校表扬一下,也是可以的。但在家里不做饭,却到学校食堂里做,难道不怕不净食材进校园,自己吃坏了肠胃不说,学校还被食监部门行政处罚?吃外卖出问题,学校尚且需要承担疏于管理的责任,而要是出自食堂,不管谁做的,学校恐怕都难脱干系。
今天不少大学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上仍有待破局,亟须下功夫的地方很多,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下功夫,虽然并非毫无意义,但意义相当有限。年轻学生爱折腾也就罢了,如果大学本身盲目追随社会潮流,看到社会上什么热就跟着跑,未免显得缺乏定力和坚守。市场上可以有种种新东西,企业提出前所未有的创意,也是好事,但不加分辨、不作区别地引入高等学府,未必值得嘉许。更何况,当今社会比较浮躁,不少“共享物品”不过是投资泡沫中资本的狂欢。承担着文化传承、知识创新和教书育人等重任的大学,应该把自己的本行搞好,多出人才和科研成果;“共享”的噱头多些少些,真不会给大学、给国家、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实质性影响。
有人说,体育场上,要是篮球不够,就多买几个,管理人手不够,就雇几个人,准保比“共享”效果好,还省钱。话虽调侃,但也不是毫无道理。反过来,如果应该由学校提供给学生的,都让企业进校园代替了,给大学的财政拨款是否也可以酌情削减?
(作者顾骏,系上海大学教授)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